【我們來聊聊BMI】
很多人都聽過「BMI已經過時了」這個說法,主要是它沒有辦法真實呈現出一個人的身材。就如同經典的「林書豪 vs 連勝文」案例,相同的BMI之下卻有截然不同的體態。(雖然已經被證實是誤傳🤣)
這時候我們應該回頭來看看BMI被發明的時代背景:BMI這個算式在大約兩百年前就被比利時人阿道夫.凱特勒(Adolphe Quetelet)發明出來了,發明者不是醫師,而是一位數學家、統計學家,據說也是是一位貴族(那個時代可能貴族比較有錢有閒可以搞科學研究,一般百姓連生活都不容易)。
言歸正傳,BMI真的沒用嗎?倒也不是這麼說,以一般情況而言BMI確實可以大致呈現身材樣貌,而且數值容易取得(只要身高體重即可計算),所以許多醫學研究都以BMI為準。比方說「BMI與死亡率呈現U形曲線」:太瘦和太胖都會增加死亡率,這已經可以說是定論了。
那麼BMI究竟在什麼時後會失準呢?常見於兩個狀況。
一是運動員,雖然BMI較高,但原因通常是肌肉量偏高,而不是脂肪,所以運動員的BMI標準應該要跟平常人家不同。不過呢,有些愛運動的人明明體脂肪偏高,卻又很愛用肌肉量偏高來安慰自己,那又另當別論了。
另一個情況是泡芙人,雖然BMI還在正常範圍內,但肌肉量偏少、體脂肪偏多。雖然外表不胖,卻總是覺得自己的身材鬆鬆垮軟軟。這類人的解決方案未必是一股腦地減重,而是在減少脂肪的同時,透過重訓來增加或至少要維持肌肉量。
大概就是這樣。為什麼蔡突然要聊這個話題呢?因為前陣子受雜誌電訪,剛好討論很多這方面的內容,等正式上線我再轉貼給大家看囉。